作品搜索
宝贝风采
您当前的位置是:首页 - 宝贝风采 - 家长育儿感想家长育儿感想
教子百招:孩子耍赖怎么办?
发布时间:2012-7-13 16:19:00    点击:1115次    [举报文章]    [关闭本页]
分享到:

孩子讲述:爱耍赖有原因

  其实,孩子的耍赖行为就是在考验爸爸妈妈的耐心,在很多父母眼里,“听话、守规矩”无疑是一个好孩子应有的表现。如果孩子表现出“小乖乖”的样子,那么爸爸妈妈也会因此感到骄傲与放心。可是事与愿违,虽然已经在教养上下了很多工夫,可有些家长仍旧会发现宝宝还是爱耍赖、不听话,很多规矩说了又说,孩子最后还是以哭闹来收场。这到底是什么原因呢?

  1、“我”向父母争取控制权。

  学龄前的孩子正值自我意识高度膨胀的一个发展期,他们活在一个以自我为中心的世界里,只想做自己想做的事,同时也偏爱一致性与可预期的事。因此,当孩子用耍赖的方法向父母说“不”时,那多是一种想表达自己意见的方式。

  2、“我”想引起父母关心和注意。

  当孩子乖巧听话的时候,父母常常可能会因为其他事而忽略了孩子。既然正常手段不能得到父母的注意,那么孩子自然会考虑一些不正常的办法,比如哭闹、耍赖等。一旦孩子发现不听话或哭闹可以引起父母更多的关注之后,这种蛮横不讲理的举动也许就会经常出现,因为孩子已经确认这是一项非常有效的好办法。

  3、“我”在测试父母的底线。

  孩子虽然年龄还小,但已经懂得可以用耍赖的方式来测试成人的底线与处理方法。如果孩子每次都可以用这样的方式来达到目的,那么父母以后对他的规劝很可能都会失效,因为孩子明白你的原则是可以为他而更改的。

  4、“我”曾经获得错误的鼓励。

  当孩子因不听话而受到斥责时,最常见的就是以哭闹来表现。此时家长如果因心疼或是管教方便(比如正好要带孩子出去,但是又觉得孩子哭闹很丢脸)而答应孩子的要求,那就可能向孩子传达一项错误的鼓励信息,使孩子认为只要自己哭闹 ,家长就会答应他的要求,进而愈发变本加厉地耍赖。

  5、“我”表达能力不足。

  随着年龄的增长,孩子开始有自己的主见和想法,但是他的口语能力发展却仍不成熟。当生理和心理的需求相违背,而且不能获得满足时,表达能力有限的孩子当然会以哭闹的方式来表现。比如家里有客人来,孩子虽然很想睡,心情却处于很兴奋的状态而不愿就寝,如果家长此时再强制孩子去睡觉,那么孩子就可能出现哭闹耍赖的行为。

  6、父母说到做不到对“我”的影响。

  家长自以为能探究孩子的内心,其实孩子才是揣摩大人的高手,他们敏锐地注意到家长往往“说一套做一套”。比如,当大人宣布“孩子,你还可以玩10分钟”时,最终他们得到的时间可能只有5分钟,也可能长达30分钟。他们意识到大人的立场并不那么坚定,因此,常常寄希望于发脾气、撒点儿娇、软磨硬泡、撒泼打滚,或故作可怜,让大人有所松动,而事实上,家长们往往也遂了他们的心愿。

 爸妈可以这样做:

  儿童任性耍赖心理得不到及时纠正的话,会妨碍孩子的心理健康发展。因为这样会导致无法正确认识和判断事物,个性固执不明事理,妨碍人际交往及生活能力的发展,难以适应环境,常因不被别人接受而陷入孤立, 经不起生活的考验和挫折,形成社会性发展障碍,严重的还会由于易冲动而犯罪。

  爸妈可以根据孩子耍赖的原因,有针对性地解决孩子的问题:

  1、对孩子讲道理。

  当孩子耍赖时,家长需要马上严正地告诉孩子:“爸爸妈妈不喜欢你这样的表现,现在也不会买你要的东西给你。”让孩子清楚地知道,家长不会顺从他的要求。即便他哭闹耍赖得再厉害,家长也不需要发脾气,只要以坚定的口气说明理由即可。

  2、拒绝孩子的要挟。

  不论孩子如何哭闹,家长一定要坚持自己的原则不能妥协。如果孩子哭闹得动静很大,那么家长可以让孩子自己选择下一步的行动,是要留在当场,还是要离开。如果要继续从事活动如逛街,那就要孩子停止哭闹,否则立刻带他离开现场。

  3、转移孩子的注意力。

  由于孩子注意力集中的时间比较短,家长可以利用这一特点想办法转移他的注意力,改变孩子的耍赖行为。

  4、对孩子动之以情。

  当孩子停止哭闹之后,家长要及时和孩子沟通,可以好好地跟孩子说:“爸爸妈妈都喜欢你现在乖乖的样子。”让孩子明白,下次可以用好好说话的方式跟家长提要求,而不是以哭闹的手段来达到目的。

  5、用正面的方式来激励孩子。

  以多样的方法来满足孩子的需求,并鼓励孩子有好的表现,可以帮孩子准备一本小册子,当他有好的表现时,就以盖章或画红花的方式帮孩子记录。在红花积累到一定数量时,就给孩子买一样他喜欢的东西,把焦点放在孩子好的行为上,能激励孩子有更好的行为表现。

  6、让孩子作息规律。

  孩子耍赖通常是因为事情不如他的意,因此父母平时就应坚持规律的生活作息,建立生活常规,并和孩子一起沟通讨论,让孩子真正因了解而有遵守的意愿。订好的规矩一定要明确施行,不要随意改变,以免孩子产生混淆。

  7、教孩子正确表达。

  除了建立生活常规让孩子有规律感之外,家长也应该教导孩子如何正确地表达需要。如果孩子不开口的话,家长可以暂时不出手协助。当孩子开口要求家长协助时,家长也可以用提示说明的方式,让孩子有自我思考的空间。

  8、少对孩子说“不可以”。

  家长不要经常对孩子说“不可以”,除了告诉孩子什么“不可以”之外,也要让孩子知道什么“可以”做,“可以”怎么做,否则孩子就不会感受到在成长,只是觉得家长总是一味地拒绝和否定,以后可能会渐渐降低对家长的信任,将行为“化明为暗”,只要家长不在,他就偷偷做被禁止的事。

  9、父母要以身作则。

  孩子的行为都是由模仿而来,因此当孩子耍赖时,家长自己也要反省一下,看看本身是否也有这样的行为。在生活常规建立之后,家长是否又是最先不遵守规矩。例如要求孩子叠被子,但自己的被子却总是卷成一团。要求孩子早睡早起,自己却总是很晚才睡觉。请注意,在定下规矩时,父母一定要以身作则才会更有说服力。

分享到:
文章评论
共有0人发表过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