宝贝服务
您当前的位置是:首页 - 宝贝服务 - 绘本课堂绘本课堂
如何欣赏绘本
发布时间:2012-4-13 11:08:00    点击:1728次    [举报文章]    [关闭本页]
分享到:

和孩子一起读书,让小小的生命感受到故事的乐趣,感受到被关爱的温馨,是早期阅读的出发点,也是早期教育的一个关键环节。那么拿到一本绘本后,我们要怎样和孩子一起开始呢?

1、         完整地阅读绘本

相信很多家长都会说:“我一字不差的给孩子讲图画书上的故事,这还不算是完美的阅读吗?”答案是:不是。

完美的阅读是从封面、环衬、到扉页、到正文、到封底的阅读。其实,图画书的任何一个部分都有它的作用和魅力,是值得我们带着孩子去细细品味的。

封面

拿起一本书,首先映入我们眼帘的就是封面了。每一本图画书,都有一个漂亮的封面,上面会涉及书的名字、著作责任者及出版社的名称等相关信息。除此之根据故事内容绘制而成的一幅图。

如《花格子大象艾玛》的封面上是一只花格子的大象,“咦,大象不是灰色的嘛?世界上怎么会有彩色的大象?”一下就抓住了孩子的好奇心。艾玛是一头五彩缤纷的大象,它是大家的开心果,但它却总是不快乐:“每个人都笑我,我一定要想办法改变自己身上的颜色。”被誉为“现代寓言大师”的作者大卫•麦基在这本书里与孩子们探讨了一个“如何做自己”的问题。

环衬

封面与书芯之间的一张衬纸,通常一半黏在封面的背后,一半是活动的,因其以两页相连环的形式被使用,所以叫“环衬”,也有人把它形象地称之为“蝴蝶页”。书前的一张叫前环衬,书后的一张叫后环衬。

不就是书前书后的一张纸吗?环衬是整个一本绘本里最容易被人漏看的一页了!环衬的图案。别放过它们,也许看完全书你就会恍然大悟了。

安东尼•布朗在《我爸爸》这本幽默的绘本里,透过孩子夸张的幻想,塑造了一个让人笑破肚皮的爸爸形象:这个爸爸一天到晚穿着一件长长的睡衣,他不怕狼,一跳就可以跳过月亮,吃得像马一样多,游得像鱼一样灵活……《我妈妈》这本书可以说是《我爸爸》的姊妹篇,秉承上一本书的风格,塑造了一个让人眼花缭乱的妈妈形象。两本书的环衬同样别具匠心,《我爸爸》上环衬的图案是“我爸爸”身上那件棕黄色的睡衣的图案,而《我妈妈》的环衬则是“我妈妈”身上那件缀满五颜六色小花的睡衣的图案。

我妈妈——启发系列绘本

             

扉页

又叫主书名页,就是环衬之后、正文之前的一页,上面一般写着图书的书名、著作责任者(作者和译者等)以及出版者的名字。除了上述文字信息,图画书往往从扉页开始就有图画,这些图画的作用可不容忽视。

扉页不仅仅只是通向正文故事的一扇门,不仅仅是告诉你谁是故事的主人公,它有时还会讲故事。

它还常常是一个引子,画家会故意在这里埋下一个悬念,吊起你的胃口。

大卫•香农在《大卫,上学去》的扉页上,也给我们留下了一个悬念:一位穿着红色高跟鞋的女老师双手交叉地站在讲台前面,最吸人目光的,还是女老师那双呈外八字型站开的脚了。尽管看不到她的脸,但我们看得出她是彻底地生气了。淘气的大卫这回在学校又闯了什么祸呢?读者还没看故事,就已经为大卫担起心来了!

正文

即绘本为主体。将在后面详细介绍(图文并重、欣赏画面的连贯性、挖掘细节)。

封底

合上一本绘本时,绘本的故事就已经讲完了吗?有时是这样的。然而,也有时不是这样。

大卫•香农的《大卫,不可以!》灵感源自于作者的童年往事:他五岁时画了一本图画书,画的全都是妈妈不允许的事情,每一幅画上都写上了“NO”和“David”,他当时只会拼写这两个单词。故事在最后一页就已经结束了:妈妈一句“大卫,我爱你”加上一个拥抱,泪流满面的大卫的委屈就全都没有了……不过,它的封底与封面不一样,封底上写满了歪七扭八的“NO”,一看就知道是出自于书里那个天天让妈妈心惊肉跳的大卫之手了。

2、           图文并重

曾经两次获得过凯迪克奖金奖(美国颁发给最杰出的儿童图画书的年度奖)的美国画家芭芭拉•库尼用一个形象的比喻说出了图画与文字之间的关系:绘本像是一串珍珠项链,图画是珍珠,文字是串起珍珠的细线,细线没有珍珠不能美丽,项链没有细线也不存在。

在绝大部分的绘本里,图画与文字呈现出一种互补的关系,缺一不可,具有一种所谓的交互作用。文字可以讲故事,图画也可以讲故事,但一本绘本的故事还应该是图画与文字一起讲出来的故事,即图文合奏。所以加拿大儿童文学专家培利•诺德曼总结说道:“一本绘本至少包含三种故事:文字讲的故事、图画暗示的故事,以及两者结合后所产生的故事。”

图画也讲故事

《下雪天》曾经获得过1963年的凯迪克奖金奖。一个单纯的故事,一本用拼贴方法制作的图画书,余音袅袅地描绘了黑人小男孩彼得在雪地里度过的美好时光。白雪、红色外衣,抽象而色彩鲜艳的背景,让人真想融入到那个漫天飞雪的世界里。故事描绘了一个下雪天给彼得带来的喜悦,其中有这样一个画面,文字上写道:“他用内八字走路,就像那样……”怎样呢?

下雪天

作者没有继续往下说,但他用画面告诉我们了。《母鸡萝丝去散步》被人们奉为处理图文关系的经典,它的文字与图画形式一种非常滑稽的比照。整本书14个画面,一共只有40多个字。单看文字,这本书叙述的是这样一个故事——母鸡萝丝去散步/穿过院子/绕过池塘/翻过干草垛/经过磨面房/钻过栅栏/从蜂箱下面走过去/回到鸡舍,正好赶上吃晚饭——只不过是一只母鸡在农场里兜了一个圈子,但画面里出现了一只狐狸。于是,母鸡散步的故事就变成了一个狐狸追母鸡的故事。

文字的韵律

绘本的图画好坏,取决于“图画本身能否充分说明故事”,不过图画书除了图画,还有文字。

绘本应该简单明了地说明什么时间、什么地方、什么人、发生了什么事情、结果如何,而时间、地点和人物这三个要素应该在故事的开头就交代清楚。

如:在很久很久以前(何时),有一个地方(何地),住着一位老公公和一位老婆婆(人)……接着又简介扼要地叙述花婆婆的爷爷,以及爷爷对花婆婆的要求,把故事的要素向读者交代清楚。如果故事没有特别说明时间,不妨把它设想成现在时。凑齐了时间、地点、人物三个要件,故事就可以向下发展,开始说到“做什么,如何做,结果如何”等,也就是时间发生、进展、达到高潮、迎接结局,最后画上句号。在这个过程中,作者将自己要表达的事——中心思想(又称为主题),利用登场人物的态度,动作与对话,清楚地表现出来。主题必须通过登场人物来表达,否则故事就会不连贯,会使读者换衣故事的真实性,导致整个故事一败涂地。

念绘本给孩子们听,却引不起他们的兴趣,就是因为孩子们“看不见故事”所造成的。原因在与讲故事的方式不对,或是故事的难度超乎孩子的理解范围。

要判断故事的好坏,可以读一读绘本的文字,然后在心中描绘故事的情节,看看会不会出现清楚的影响。这样就能知道答案了。

3、           善于挖掘细节

当孩子惊奇地指着《小威向前冲》说“妈妈,看!这些小镜子倒着游。看!这个游泳镜掉了”时,我们是否只是一笑而过,其实,孩子在这个细节的找寻中,获得的是成就感和观察力的提高。

我们再来看一下《疯狂星期二》中的图画:

看“警察、媒体到场,荷叶满地”的这张图,仔细找找,有没有发现什么?有没有两只大青蛙?在哪里?是不是藏在云里?

作者巧妙地利用云,藏着两只大青蛙。不管孩子什么时候发现这两只大青蛙,他都会获得“侦探”般的快乐,而这样的快乐会激励他再去“寻找”,然后在得到“发现”的快乐,如此产生良性循环。

反过来,无趣的图,讯息不够丰富的图,一目了然、没有更多更深意蕴的图,发现不了什么东西,也不用费力去寻找,就会形成恶性循环,以后孩子就会逐步丧失着图的热忱,建立不了图像的思考能力,我们称看不懂文字的人为“文盲”,也可以说看不懂图像的人为“图盲”。

所以,平滑的表面留不住水,单调的图画留不住记忆。好的插画家,好的绘本,都会在画面中隐含很多讯息,以激发读者的想象,引导孩子产生更多的好奇。

分享到:
文章评论
共有0人发表过评论